患者老卢被诊断为中上段食管癌,随着病程进展,他吞咽越来越费劲,到后来只能喝点汤水,吞咽困难越发严重,喝水吃饭竟成了老卢生活中最大的烦恼,解决进食问题成了他的当务之急。
经人介绍,老卢入住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科室主任李俊带领医疗团队仔细研究其病情,认为传统鼻胃肠喂养,插鼻胃管十分难受不说,还会产生咽部及消化道的不适感,且不适合患有食管癌的老卢,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微创胃造瘘术——“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来解决老卢不能正常进食的痛苦。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6月14日上午11时许,乐文俊副主任医师在DSA数字减影机引导下,局部麻醉,为老卢顺利实施了经皮穿刺胃造瘘术。术中出血量少,用时不超过30分钟,术中、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老卢的“第二张嘴”—“人造嘴”即形成,术后24小时老卢可以经胃造瘘管注入营养液,开始进食。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希望通过这类创伤小、费用低、护理程序少而简单的手术,为更多肿瘤患者解决营养、进食难题,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放化疗等治疗顺利完成。


什么是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gastrostomy,PG),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FG),是指DSA引导下,用套管针经腹壁穿刺入胃腔,置入导丝,引导胃造瘘管进入胃腔,从而形成的胃造瘘。相比外科手术和经胃镜下胃造瘘,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具有创伤更小、患者痛苦更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优点:
1.具有操作简单,可在患者床边放置,只需局部麻醉,安全,造瘘管留置时间长,可达6个月以上,且并发病少的特点。
2.减少患者胃食管反流机会;
3.减少患者鼻咽不适;
4.维护患者的仪表和自尊;
5.可以在家中管饲。
DSA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适应症:
适应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吞咽、进食困难但消化道功能正常且无梗阻者;由于各种原因须长期留置胃管或肠内营养管进行胃肠减压或肠内营养,短时期无生命危险者。
1. 肿瘤、放化疗所致的咽麻痹患者;
2. 脑血管意外、外伤、肿瘤或脑部手术后意识不清者;
3.全身性疾病所致不能吞咽者;
4.消化道梗阻不能手术,胰头癌、腹膜结核者等;
5.精神因素拒绝进食者。
专家简介

李俊: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学历,首席肿瘤专家,学科带头人,肿瘤科主任。兼任广西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广西临床肿瘤学会消化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常委;广西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常委;广西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常委;广西抗癌协会精确医疗专委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委员;GSCO第一届头颈肿瘤专委员常委;柳州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柳州市医学会民族医药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至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地进修学习,参加了广西中(壮)医优秀人才研修班的学习,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能力。专长:各种实体瘤的现代综合治疗(包括中医辨证治疗等),特别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奉行精确放疗,致力靶区优化和放疗技术的改进。主编、参编医学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区级科研课题4项,负责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

熊春: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肿瘤科副主任,研究生学历。广西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学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广西医师协会肺癌化疗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广西肿瘤放射治疗专科联盟第一届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肿瘤放化疗工作20余年。曾先后至北京中科院肿瘤医院及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进修学习。专长: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及淋巴瘤的放化疗综合治疗。在肿瘤化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区内外发表论文10余篇,获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图文来源/肿瘤血液科 蒙升良)